八旗都统和旗主哪个大


清朝八旗如何排名, 哪旗最尊贵?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 。 正黄, 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 上三旗内无王, 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 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 至清末, 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 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 约3万兵丁, 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 。 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 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 旗内无王, 由 皇帝所亲统, 兵为皇帝亲兵, 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 。 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 约2.6万兵丁, 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 。 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 乾隆帝的皇贵妃, “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 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 清代八旗之一 。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 正红旗是下五旗, 由诸王, 贝勒和贝子分 统 。 至清末, 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 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 兵丁2.3万, 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 。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 请代八旗之一 。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 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 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 。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 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 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 清代八旗之一 。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努尔哈赤初定, 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 。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 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 因在 顺治初, 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 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 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 旗内无王, 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 。 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 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 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 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 清代八旗之一 。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 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 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 贝勒和贝于分统, 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 约2.6万兵丁, 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 。 清代八旗之一 。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 因旗色纯蓝而得名 。 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 镶黄列为上三旗, 顺治初, 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 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 贝勒和 贝子分统 。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 兵丁2.6万, 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 。 清代八旗之一 。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 镶蓝旗是下五旗, 由诸王, 贝勒和贝 子分统 。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 兵丁2.7万, 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 。 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其中满洲八旗, 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 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 马兵, 战兵和守兵, 军饷依次降低 。 普通的满洲八旗, 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 达标为守兵, 享有军饷, 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 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 增加军饷 。 马兵, 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 。 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 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 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 每牛录300户, 每户出一个壮丁, 父死子继, 兄亡弟代, 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 。 一般作战, 每牛录只有几十人 。 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 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 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 。 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 。 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 满洲八旗:共有正黄, 镶黄, 正白, 正蓝, 镶白, 正红, 镶红, 镶蓝八个部分 。 请注意上面的顺序, 并不是随意写的, 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 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 左翼镶黄, 正白, 正蓝, 镶白, 右翼正黄, 正红, 镶红, 镶蓝 。 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 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 正蓝旗, 西方是正黄、镶白旗, 东方是正红, 镶红旗, 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排法?这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 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 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 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 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 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 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 哈达部很大, 不能编入原来两旗, 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 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 。 以后由于权力斗争, 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 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 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 以下同), 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 他以凶猛著称, 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 。 正白旗(18个牛录), 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 。 镶白旗(15个牛录), 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 。 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 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 镶红旗(26个牛录), 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 镶蓝旗(33个牛录), 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 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 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 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 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 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 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 多铎是正黄旗旗主, 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 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 。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 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 。 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 。 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 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 多尔衮和多铎 。 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 一个8岁, 哪里是骁勇善战, 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 。 努尔哈赤去世时, 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 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 努尔哈赤刚死, 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 。 由于前述的原因, 同母三兄弟阿济格, 多尔衮和多铎失败, 母亲被杀, 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 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 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 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 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 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 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 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 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 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 他无法夺过来, 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 。 不但不能夺, 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 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 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 。 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 为所欲为 。 为了壮大实力, 压住强横的兄弟们,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 多尔衮和多铎, 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 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 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 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 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 。 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 吞并了正蓝旗, 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 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 由自己亲自统帅, 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 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 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 。 为了巩固地位, 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 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 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 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 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 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 多铎作镶白旗主 。 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 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 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 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 他到那一旗, 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 皇太极死时, 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 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 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 三兄弟阿济格, 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 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 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 皇太极死后的形势险峻, 多尔衮和豪格预备作殊死一搏来抢皇位, 多尔衮实力强大, 诡计多端占有一定的实力优势, 但豪格凶悍敢战一直是皇太极时期的第二勇将(第一勇将是阿济格), 也不是好欺负的 。 弱点是两黄和正蓝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 两黄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换旗色, 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失, 又受后宫皇后的压力, 只是强调皇子即位 。 豪格是庶妃所生, 与皇后没有血缘关系, 他年岁比多尔衮大, 皇后和皇后的侄女(庄妃)不愿意豪格当政后, 她们被关在冷宫养老, 她们的态度决定了两黄旗的态度 。 在剑拔弩张的选举皇帝大会上老滑头代善和济尔哈朗始终态度模棱两可, 阿济格和多铎要推举多尔衮, 却受到两黄旗的武力抵制, 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济尔哈朗推举他, 这是见二人不说话, 气愤的甩手而去, 诡计多端的多尔衮却抓住时机, 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 。 从此多尔衮掌握了政权 。 他一直记恨八哥皇太极抢他的帝位, 找机会杀了豪格出气, 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 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新的正白和镶白旗, 至于原来的镶白旗则改名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这时多铎已死了)做旗主, 多尔衮和多铎虽才略甚佳, 军政皆通, 入关建立大清朝, 但生活不检, 30多岁先后病死 。 儿皇帝福临亲政后清算多尔衮, 但按照满族风俗, 如果没有儿子, 丈夫死后的军队归妻子统帅, 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 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的儿子被皇帝福临给于否定, 那他的军队当然归正妻枣庄太后统帅, 这一点将领们都认同, 福临是庄太后唯一的儿子, 所以正白旗理所当然的成为上旗(皇上亲自统帅), 镶白旗则还给豪格的儿子, 你看小皇帝福临很聪明的, 否定多尔衮的继子真是一举多得 。 由于上述历史, 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 镶黄, 正白, 正蓝, 镶白, 正红, 镶红, 镶蓝 。

推荐阅读